公元1895年,以铜丝为原料生产丝网传入了安平。至此,安平开始了以金属丝为原料生产丝网的时代。经过几代安平人的不懈追求和辛勤劳作,丝网已在安平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目前,安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安平被国内外誉为“丝网之乡”。
安平丝网历史源远流长
安平丝网工业始源于绢罗加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县内起源地为黄城乡唐贝村,早在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该村就有织绢罗者。光绪二十六年《深州风土记》载:“安平之绢皆一境独胜,如此比者不能多也。”当时安平绢罗加工,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在天津、内蒙、东北等地设有数十家商庄,与“五洲商旅交游”、“外国颇喜用之”民国7年(1918年),在天津行医的安平县香管村人徐老山将日本的金属丝网生产技术引入安平,并在香管村办起了安平县第一个金属丝网厂。自此,安平开始有了金属丝网生产。之后,又有数村相继办起了铜铁罗工厂。民国17年(1928年),安平县内先后开设了民生号、永安号、天生号、益生号等铜罗厂,日本侵华期间,铜罗厂均遭到破坏,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支持、引导鼓励下,铜铁罗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于50年代,先后建起了安平县国营拔丝厂和城关、油子、何庄、角邱四个集体所有制罗厂。这一时期,是安平金属丝网发展起步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发展丝网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安平丝网工业开始复苏,丝网生产掀开了新的篇章。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了介绍安平丝网悠久历史及发展状况的文章。同年9月28日,“安平丝网之乡”作为新闻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极大地提高了安平丝网在全国地知名度。1987年安平丝网被国家科委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989年,全国首届丝网产品订货会在安平召开。进一步扩大了安平丝网地影响。1990年9月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将安平列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为安平丝网业地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1991年9月安平县、也是原衡水地区第一家三资企业——安菲丝网有限公司在安平建成。1996年5月河北省第一家在国家计委立项地市场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地丝网大世界开工建设,并于1998年开始投入运营,年市平共处五项原则场交易额已达3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网产品经销中心。1999年9月8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安平“中国丝网之乡”荣誉称号。2002年10月22日命名安平县为“中国丝网产业基地”。2004年9月命名安平县为“中国丝网产销基地”这一个个载入安平丝网史册的事件,标志着安平丝网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历史变迁,安平丝网产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世界人有目共睹,但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安平丝网行业发展不完美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风风雨雨,问题解决了,未来之路将会很顺畅,安平丝网产业也是如此,发展中也有一些小“黑点”。
恶性价格竞争。最近几年,安平丝网产品频繁遭到国外反倾销,主要原因在于安平的丝网质量存在问题。由于丝网产业的利润较可观,很多安平人在凑齐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人后,便开始经营生产,由此,安平的丝网企业越来越多。一方面,企业数量的增多利于推动产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众多的同行企业之间无疑存在激烈的竞争,有的企业不惜降低产品价格,以“价格战”突围市场,从隐性的角度则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滑。
几乎无品牌。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代表”,是企业对外推广产品的重要手段。推过网络推广、电视广告、展会宣传等方式,打造业界知名品牌,有助于产品的销售,从长远来看,更能推动整个企业的积极、健康、迅速发展。但安平丝网企业品牌意识欠缺,可见一斑。
企业外迁现象严重。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给安平丝网的对外形象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很多经销商或者客户宁可加大运输成本,也要远赴其他地区采购丝网。再加上安平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信息化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沿海地区。因此,很多安平企业将公司迁往广东佛山、环渤海等地区,解决“名誉”危机。
异常缺乏人才。安平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公共环境等,均与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很少有技术、管理人才愿意深入内陆发展。可以说人才缺乏严重已经危机到企业的发展。由于熟练技术工人数有限,在丝网生产过程中技术工双手受伤的事情常有发生,导致生产活动无法进行。而多家企业共同反应的问题,则是企业严重缺乏管理人才。